從Margot Robbie的電影Barbie到Taylor Swift的 The Eras Tour:兩個女性造就的2023傳奇式盛夏
Share
這一次被看見,不是因為追逐完美,而是在找尋自我。
從前的盛夏,鏡頭往往聚焦於女生們清爽的裝束之中,拉近到她們纖細的腰、飽滿的臀,與其說是偷摸的窺探,更像是光明正大的凝視,各大媒體刊登的廣告都在描繪著完美女性的形象。而今年,急驟狂烈的風翻倒了由來已久的禁錮,取而代之的是Margot Robbie和Taylor Swift兩個女星造就的2023粉紅經濟浪潮——前者以電影《Barbie》突破10億美元票房,創下女性單獨指導作品的最高賣座記錄;後者則以《The Eras Tour 我的時代巡迴演唱會》牽動50億美元的經濟效應,可以與國家的GDP相提並論。她們造就了一個傳奇式的夏天,這一次被看見,並不是在追逐完美的路上,她們找尋的,是純粹的自我。
沒有被看見的起點
不論是演藝圈還是音樂圈,追夢的人來來往往,而Margot Robbie和Taylor Swift兩人標緻亮麗的外貌總讓外界覺得她們能夠成名是件多麼自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成好不費力吧,但其實她們的家境都不算優渥,美夢成真的背後也付出了許多努力。
Margot Robbie從小生活在澳洲昆士蘭州多爾比的一個小農村,父親在她5歲時離開了家庭,她17歲就同時兼職3份工作幫補家計,為了實現自己成為演員的理想,她獨自一人搬到墨爾本四處試鏡,偶爾能夠獲得一些小角的演出機會。直到2013年,她試鏡《華爾街之狼》時即興脫稿,摑了Lenoardo DiCaprio一巴掌,大膽直率且忠於角色的她得到了導演和其他演員的賞識,順利得到性感尤物Naomi一角,因此獲得多個獎項提名。
至於Taylor Swift,出生於賓州小鎮的她在10歲時受到啟發開始接觸鄉村音樂,參加不同的音樂表演活動,之後母親帶著她到納什維爾尋求唱片公司的簽約機會,但高官直言不諱:「只有35歲的家庭主婦才聽鄉村音樂」,一次次地否定卻沒讓她退縮,而她在14歲和RCA唱片簽約。那些忙碌奔波、有點難堪的過往,卻讓兩人更為珍視每一個被看見的機會,靠近想成為的自己。
脫離完美軌道,轉向追尋自我的旅途
成名之後,免不了被禁錮於觀眾和媒體的視角當中,但外界所要求的「完美」與她們所追求的根本不同時,她們時而會滑落一個漆黑的隧道之中,批評的聲音接湧而來,那一個瞬間,她們像是停留在長久的迷失。
對於Margot Robbie而言,《華爾街之狼》的角色讓她有機會與巨星合作,讓更多觀眾注目,但同時她也被定形,她沒有喚醒作為演員的身分,倒是與誘人性感的形象黏合一起了。而Taylor Swift也在一次演講中提及自己的境況:「全世界把我的愛情生活視作一場賽事,而我輸掉了每一場賽事。」社會中固有的常態就是,女星總是輕易地被一些詞語概括,她們的身材和感情生活都最值得被關注,要不是性感女郎,要不就是戀愛腦,而矛盾的是,大眾又想幻想一個完美且年輕的女性榜樣,女星們事業上要成功,不能被私人生活左右。也許是時候,我們並不需要設定一條完美的軌道,而是尋求自我的旅途。Margot於2014年和同伴一起成立了Lucky Chap製片公司,她希望荷里活的產業能夠出現更多由女性視角主導的故事,嘗試制衡演藝業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而電影《Barbie》,就是她兼任製片人的大作。同樣的,Taylor也愈發鬆弛,她更充分地了解自己到底是誰,她以專輯《Midnights》攻佔Billboard前十名榜單,再破記錄。
Barbieeconomy 及Swiftonomics:粉紅經濟,女力崛起
這個夏天,我們見證了「Barbieeconomy」和「Swiftonomics」粉紅經濟浪潮的崛起,不但讓Margot Robbie和Taylor Swift成為商業領域的領頭女星,也成為女性社群凝聚力的象徵。
由Margot兼任主演和製作人的電影《Barbie》席捲全球票房榜單,聯名品牌數之不盡,從時尚美妝到生活用品,無一不受到女性消費者的青睞,粉色系的裝扮成為了女生們的熱門選擇,更成群結隊地買票到電影院實體觀影。而Taylor的巡迴演唱會更是吸引各地樂迷轟動搶票,粉絲們不僅要買門票,還需要為住宿、服裝、美甲消費,一系列的活動也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不過身為流行天后的Taylor也毫不手軟,她慷慨大方地向音響、舞台、舞蹈員等工作團隊發放高達5500萬美金的花紅,牽引一場高達50億美元的經濟浪潮。
兩位女星的夢還在延續,而她們帶來的影響,卻不僅僅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更是傳遞著一個更為重要的訊息:女性力量是選擇與自由,妳可以抉擇任意一條道路,妳可以成為妳想成為的人。
妳可以是巨星,可以是凡人,無論如何,妳都擁有定義自己和夢想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