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切實際的選擇到社經地位的象徵,淺談「白色婚紗」的起源
Share
蕾絲、水鑽、魚尾、斗篷……,現代婚紗款式與風格之多,總令新娘們如患上選擇困難症般,需試衣試了好幾次才能找到完美的dream dress;然而,即便設計和款式選項繁多,大部分新人在顏色挑選上,仍會毫無懸念地直接指定──「白色」,而這大多與該色所象徵的「純潔」、「忠貞」等特質有關,許多刺繡、鑽飾和珠飾,在以白色為底的婚服上也更能展現其精湛的做工細節。
然而,當我們回溯服裝史,會發現白色並不總是西方婚禮文化中的主流色系,甚至還曾被視為「不切實際的嫁紗選項」;究竟,白紗的創新與普及之旅是從何開始的呢?
#1
曾被視為「不明智選擇」的白色婚紗
白紗(white wedding dress)大約於19世紀中葉問世,在此之前,很少有新娘願意投資白色婚服,因為白紗無論是在預算或穿著場合方面,皆是個「不切實際」的選項,畢竟當時人們還未能接受「買一條昂貴的裙只為一生穿一次」這樣的觀念,因此上層階級的新娘傾向穿其他顏色的晚宴服出嫁,上頭常繡有金、銀色的華麗刺繡,勞工階級的新娘則選擇樸素的黑色連衣裙代替之,而這些婚紗在日後重要場合還是能再次穿著的。
#2
由 Queen Victoria 賦予白紗另類涵義
白色開始在婚紗界嶄露頭角,則是1840年英國Queen Victoria與Prince Albert結為連理那時,女王身上一襲繡上Honiton蕾絲的白色婚紗引起社會轟動,進而帶動白紗成為「身分的象徵」,較富裕的新娘得以穿上隆重的白紗結婚,因為他們有錢為容易弄髒的白紗進行專業清潔,此時白紗便從純潔美好的特質象徵,漸漸轉變為上流社會人士「炫富」的一種手段。
#3
白紗於二戰後鞏固其歷史地位
然而,在經濟蕭條的二戰期間,奢華織物較難取得,因此新娘們轉而選擇非白色的簡約婚紗款,有些甚至以回收再利用的降落傘布料製成;直至戰後,製作成本相對昂貴的白紗才重新進入市場,並由Audrey Hepburn帶動tea-length長度(腳踝以上、膝蓋以下)的設計趨勢,而Princess Diana於1981年踏上紅毯的那套氣勢磅礡的拋袖及地婚紗,亦擄獲了萬千少女渴望夢幻婚嫁形象的心,此時白紗才真正地普及化。
#4
現今多元化的婚紗選擇
其實,當今婚紗選擇並不侷限於奢華隆重的白紗,如方便穿脫、於裙長做變化、帶入日常衣著剪裁等款式,更受講求實用性的摩登新娘們歡迎;此外,不同文化的傳統婚服亦以不同顏色見稱,譬如中國和印度新娘崇尚紅色、迦納新人喜愛複雜布料圖騰的款式、馬來西亞傳統婚服多為紫色......等等,現代新娘的婚紗選擇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地多元化。
那麼,要如何挑出最適合自己的婚紗款式呢?其實比起特定風格,能合襯身型的婚紗會更值得考慮;若想更了解此議題,歡迎閱讀:「Find Your Perfect Fit:依身型選出最合適的夢幻婚紗」。
Photo Resources: Ghana Wedding Market, Glamour & Grace, LiveJournal, The Royal Order of Sartorial Splendor, Livemaster, Wikipedia,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