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貞潔氣質的優雅妝點:新娘頭紗的由來與10款常見款式介紹
Share
即使近年來興起鮮花花環、珍珠髮飾等樣式較輕便的婚嫁頭飾造型,頭紗(wedding veils)仍於許多女孩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其襯托新娘優雅氣質的經典外觀,以及其象徵的「祈福」和「貞潔」涵義,使之成為現代婚紗造型中大放異彩的重要單品,新娘們也能依自身風格和婚紗款式,挑選適合自己的獨特頭紗。
是貞潔的美好象徵,也是父權體制下的產物
在西方歷史中,頭紗的出現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據說當時新娘戴頭紗是為了遮掩其姣好容貌,避免邪惡生靈升起忌妒之情、從而對新娘伸出毒手,而當時的頭紗也多為紅色或黃色,被認為是邪靈懼怕的火焰顏色。
然而,到了包辦婚姻盛行的中世紀,頭紗則成為「剝奪女性自主權」的壓抑存在,為了防止新郎看到新娘不討自己歡心的容貌而臨陣脫逃,因此需使用頭紗罩住新娘面部,直到婚禮儀式結束後方可掀開,在此之後新娘成為新郎的「所有物」,頭紗因而被視為「服膺父權的社會文化產物」,這也與東方文化中的頭紗歷史有所呼應──古代女子成婚時必須將一塊方形紅巾蓋在頭上,據傳是為了順應殘暴的搶婚習俗,怕新娘出嫁後會因思念娘家而逃跑,故蓋住她的面容以防她認出返家的路,在現代看來實在令人毛骨悚然呢!
而「白色頭紗」的出現則與白色婚紗的發展緊密牽連,在1840年英國Queen Victoria結婚時以白色婚服和頭紗亮相後,此款頭紗開始蔚為流行,大眾視其為貞潔、純真、尊敬的美好象徵,十分符合婚禮本身的正向精神。
身處價值觀多元化的當代,在婚禮上穿戴頭紗自然成為新娘的個人選擇,可依自身意願挑選喜歡的款式和風格,與身上婚紗拼組出優雅浪漫或前衛個性的形象;那麼,我們該如何從繁多的選項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款式呢?以下,不妨參考以下10款常見頭紗介紹:
#1 鳥籠式頭紗(Birdcage / Bandeau)
長約4-9英吋,是將網紗固定於小禮帽或圓盤狀髮卡上的一種款式,有的僅能遮住雙眼,有的則輕巧罩至下巴處,風格簡約、甜美、神秘,多呈現不對稱設計。
#2 朱麗葉帽式頭紗(Juliet Cap)
這款設計比起頭紗更像帽飾,長度不拘,由莎士比亞《Romeo + Juliet》中 Juliet 的經典造型演變而來,多以小幅透孔網紗或鈎針蕾絲製成,常以珍珠、花卉或珠寶作點綴,復古風格中帶著滿滿戲劇感。
#3 肘長式頭紗(Elbow)
顧名思義為長至手肘的長度(約32英吋),風格偏保守優雅,無論是素面或蕾絲,皆能與不同風格的婚紗完美搭配。
#4 指尖式頭紗(Fingertip)
長約38~40英吋,大約落於臀部處,在英國凱特王妃(Kate)於婚禮配戴後大受歡迎,因其輕薄布料能盡顯婚紗背面設計,也能輕鬆營造夢幻浪漫的氛圍。
#5 芭蕾頭紗(Ballerina Length)
因戴上後仍能旋轉跳舞而以「芭蕾」稱呼之,充滿迷人戲劇性,而落於膝蓋或腳踝處的長度(約60英吋),則能防止新娘在盡情舞動時絆倒。
#6 小教堂頭紗(Chapel)
長約90英吋,可於披垂落地後、於身後延展出一段適中的長度,作為婚紗拖裾的替代物,充滿典雅莊嚴的儀式感。
#7 大教堂頭紗(Cathedral)
長約108~120英吋,適合在城堡/教堂舉辦豪華風婚禮的新娘著用,於身後拖曳的綿長拖尾能築構華麗童話氛圍,適合與同樣奢華大器的婚紗組合使用。
#8 Mantilla 頭紗
又稱為「西班牙頭紗」,長度不拘,以圓形版型製成,多帶有蕾絲鑲邊且不帶褶飾設計,輕柔垂墜於頭部與肩部上頭,有的款式傳遞傳統古典氣息,有的則具備波西米亞風的慵懶率性。
#9 多層次頭紗(Tiered)
為充滿垂墜感和層次感的款式,可分為「單層」與「雙層」2種設計,長度較短的多稱為「腮紅頭紗(Blusher)」,長度落於前胸處,風格唯美可愛;長度較長的則與「及地(Floor Length)」或「小教堂」的設計相仿,尤以單層的「瀑布頭紗(Waterfall)」兼具通透性和戲劇感。
#10 Barely-there 頭紗
“Barely-there(幾乎不存在)” 是現今時尚界特別火紅的一種極簡風格(譬如 “barely-there sandals”),運用在頭紗上,則化為以髮飾/髮夾固定於頭髮後面的無褶飾頭紗,適合髮髻或公主頭配戴,從正面觀察會出現「看不到頭紗」的錯覺,是個性新娘的反傳統頭紗首選。
Photo Resources: Britten Weddings, SIBO Designs, The White Gown, The Wedding Scoop, The Conversation, LOFF.IT, PennLive, BLACK EYES Studio, Asteca Ambiental, Etsy, Pinterest